• <blockquote id="kosu2"><tbody id="kosu2"></tbody></blockquote>
    <blockquote id="kosu2"><tfoot id="kosu2"></tfoot></blockquote>
  • <samp id="kosu2"><tbody id="kosu2"></tbody></samp>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解放思想創新求變向海圖強開放發展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篇章

    農業加速跑 蹚出“智”富路——我市大力推進數智農業發展綜述

    時間:2024-07-25 00:00:00  來源:貴港新聞網-貴港日報

    夏糧歸倉、耕地耙田、晚稻育秧……盛夏時節,潯郁大地夏耕夏種夏管一片繁忙。不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景象已漸行漸遠,有了“智能農機”“高清電子眼”“數字大腦”全副武裝,我市農業生產涌動“數智風”,彰顯“科技范”。

    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設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個,自治區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3個,自治區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6家,自治區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35個,自治區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133家、自治區級示范家庭農場80家。共有7家企業獲得了自治區級農業農村數字化示范基地認定,涵蓋生豬、肉牛、中草藥、食材加工等生產企業。

    智能農機“各顯神通”

    穿著皮鞋種地,曾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如今,在無人智慧農場,夢想照進了現實。

    走進港北區益農農機專業合作社,170畝示范田里,只聞農機轟鳴卻不見農人奔忙。一輛大型收割機正按照后臺設定好的軌跡,在田間自動來回穿梭,不消多時,便完成了一畝地的早稻收割。

    今年3月,益農農機專業合作社引進華南農業大學羅錫文院士團隊研制成功的水稻無人農場關鍵技術及裝備。無人駕駛旋耕機、無人駕駛插秧機、無人駕駛直播機、無人駕駛收割機等智能農機讓該農場的水稻“耕、種、管、收”全環節基本實現無人化、數字化、精準化,該農場也成為廣西首個水稻無人農場。

    “以前,我們需要聘請不同的駕駛員駕駛傳統農機完成水稻的耕、種、收。如今,我們只需拿著手機坐在辦公室就能操控不同的農機完成相關作業。”益農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漢才說,無人駕駛農機搭載北斗導航智能套件,只要提前設定好作業田塊,規劃好作業路線,無人駕駛農機能夠自動進行耕地、插秧、收割等相關作業。

    不僅僅是田間地頭的耕、種、收實現無人作業,育秧環節同樣實現智能化、自動化。位于港北區慶豐鎮覃山村的時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育秧中心,只見機器高速運轉,擺盤、撒土、撒種、澆水、蓋土、疊盤,經過育秧機流水線作業,一個個秧盤快速制作完成。“傳統育秧人工成本高,還受天氣影響,現在用機器育秧苗,透氣性會更好,節省人工、時間成本的同時,效率更高了。”該育秧中心技術管理員季業聰介紹,目前接到訂單1萬余畝,已完成訂單的70%,秧苗主要供應本地以及南寧、欽州、百色、來賓等地。

    智能農機具的推廣讓農業生產更高效。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市加快普及生產管理自動控制、新型水肥一體化、生物生長動態監測等設備,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率達76.03%,其中水稻耕種收機械化率達89.87%,排名全區第一,貴港成為廣西唯一被農業農村部授予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的設區市。

    數智種養高效輕松

    種菌菇還要像過去那樣靠人工、憑經驗嗎?當然不!在位于覃塘區大嶺鄉的廣西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生產車間內,記者看到自動化生產線將玉米芯、麥麩皮等拌料后裝瓶、滅菌,接種完成后再放進恒溫恒濕的培育室。菌菇有序地“走”過一道道工序,再“走”到負責采收、包裝的工人面前。

    “一間培育室可同時培育6.6萬瓶菌菇,培育室內的光照、溫度和濕度都可以通過智能控制系統調控,省時省力。”廣西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波告訴記者,該公司在生產環節安裝數據采集器、終端處理器、智能控制系統,實現菌菇生長環境實時監測,種植所需土地面積僅為傳統種植模式的1%,畝均年產值達385萬元,與傳統種植相比,效益增長400倍。目前,該公司日產金針菇、鹿茸菇、杏鮑菇等食用菌120噸,產品約60%出口東南亞,其余主要供應華南地區,今年上半年鮮菇產值約7000萬元。

    這邊食用菌“住”進恒溫恒濕的智能房,那邊一只只蛋雞也“住”進了現代化的雞舍。在位于覃塘區樟木鎮的廣西愛咯樂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層疊式籠養設備一字排開,一只只蛋雞在干凈舒適的“閣樓”里吃著食槽里的食物,不時有雞蛋滾進輸蛋帶。

    “以前我們靠經驗養雞,現在我們靠科技養雞,人員縮減但效益卻增長。”廣西愛咯樂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部蛋雞飼養組組長張興龍說,通過先進的養殖設備、環控系統以及智能農場管理系統,投料、飲水、清糞、溫控、光控均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工人只需要定時查看雞舍和設備運行情況,配備2名飼養員就能輕松管理8萬只雞。

    從“會”種養到“慧”種養,我市農業生產實現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從“靠手動”到“靠自動”,從“靠人工”到“靠系統”的深刻轉變。我市通過應用農業物聯網、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裝備,推行“菌菇進廠、雞鴨上架、豬牛上樓、魚蝦上岸”種養模式,打造了一批智慧菇房、智慧牧場、智慧茶園、智慧大棚。全市共建成133個樓房化種養項目,多層籠養雞舍32棟,跑道養魚、陸基圓桶養殖項目59個,工廠化食用菌項目2個,共節約用地2.21萬畝。

    據統計,2023年以來全市共簽約投資額2000萬元以上設施農業項目190個。已開工項目121個、投產90個。全部建成達產后,產值將達251.4億元,新增蛋雞、牛蛙、鰻魚、小龍蝦產能將分別占全區的70%、68.9%、70.9%、75.2%,食用菌年產量占全區現有產能的22.22%。

    向大數據要生產力

    不久前,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會上,華中農業大學與廣西揚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揚翔股份公司”)聯合項目“豬基因組選種選配技術體系創建及應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長期以來,揚翔股份公司將大數據轉化為生產力,有效融合從農場到餐桌全產業鏈各個環節。走進該公司智能化樓房豬場,只見寬敞明亮的場內裝著白綠相間的智能設備,每隔3米左右就有一個類似空調的出風口,豬舍四周墻上還安裝空氣過濾系統以及創新的通風系統,場內通風透氣,溫度宜人。豬場內,有“精喂儀”自動計算出適配母豬的營養方案,精準下料。搭配飲水寶使用,還能實現水拌料智能配比,讓母豬隨時吃上新鮮濕拌料。24小時自動查情的“查情寶”,自動計算出最佳配種時間并推送配種任務給配種員。

    “在智能樓房豬場,一頭豬從出生到日常吃喝、健康管理,都有數字技術提供保障。”揚翔股份公司副董事長何冰介紹,該公司通過引入物聯網、圖像信息采集、云服務、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精準監測采集每一頭豬的基因遺傳、精準營養、生物安全、疾病檢測等方面的數據。有了翔實的數據,“數字大腦”就能給出精準養豬的解決方案,真正實現增效降本。

    像這樣的“數字大腦”,在我市農業生產中已成為“智慧擔當”。平南縣大洲鎮通過土地流轉,建成了該縣連片面積最大的700多畝沃柑基地、1200畝油茶基地;匾M水肥藥一體灌溉系統,確保95%以上的樹株均勻受水肥藥。同時對每一棵果樹獨立編碼、GPS坐標定位,采用遠程操控技術,全天候對基地遠程精準監控,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近年來,我市帶有專屬數字身份證的農產品越來越豐富,已涵蓋全市72個綠色優質農產品。通過建立從基地環境數據監測、種植過程監管、加工環節監管、檢測信息監測、出庫信息追蹤、流通環節記錄的農業大數據監測平臺,農產品有了專屬的數字身份證管理系統。我市成功建設“廣西好嘢”品牌農產品數字化產地倉1個,總面積4000平方米,日處理各類果蔬及大米50噸,日銷售量達2.5萬公斤。

      編輯:劉陽  責編:李小鋒  終審:黃彬群 
    推薦資訊
    貴港:城市建設“火力全開”  市民生活幸福感“滿格”
    貴港:城市建設“火力
    經濟十強省“三季報”:這兩個省份以何提速?
    經濟十強省“三季報”
    自治區黨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自治區黨委常委會召開
    全市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現場推進會召開 朱會東作批示
    全市建設鑄牢中華民族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