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港北區的中國—東盟新能源電動車生產基地里,組裝、下線檢車、模擬路面顛簸試驗、入庫……龍年伊始,電動車企業車間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
這里是全國第四大電動車生產基地,形成年產500萬輛兩輪電動車、50萬輛三輪電動車、500萬臺(套)新能源電動車零部件的產能,產品從這里銷往全國,走向世界各地。
港北區新能源電動車產業的蓬勃發展,是該區“人才培育提質”工程見效的一個縮影。港北區聚焦新能源電動車產業發展需求,實施“人才培育提質”工程,落實各項招才引智政策,探索建立科學的人才引進、培育、服務機制,推動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使新能源電動車產業不斷向智能化、數字化邁進,成為港北區最具特色、最有活力的重要產業。
堅持以產聚才 靶向招才引智
在中國—東盟新能源電動車生產基地展示館,三輪電動車、兩輪電動車、電機、車架、塑件、線束、減震器……大部分電動車配件在港北區都能生產,零部件配套占全國市場份額約20%。目前,港北區引進電動車企業100多家,建成投產50多家,愛瑪、臺鈴、綠源等6家行業龍頭企業均入駐投產,本地配套率達80%,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產業鏈。目前,港北區新能源電動車產業帶動8000多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2015年,港北區規劃建設中國—東盟新能源電動車生產基地,從零開始培育發展新能源電動車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強,港北區僅用8年多的時間。這些成效,得益于人才與產業深度融合。
港北區堅持立足產業鏈需求靶向引才,聚焦新能源電動車產業優勢,組建人才工作專班,全面摸排掌握產業人才需求,將新能源電動車產業技能人才編入“緊缺專業人才需求目錄”中,同步繪制“產業地圖”和“人才供需地圖”,打牢精準引才引智基礎。該區建立新能源電動車緊缺人才和團隊定向招引機制,去年以來開展緊缺人才赴外招聘、人才夜市、園區企業招聘會等28場次,向電動車企業輸送技能人才等1500多人。拓寬招才引智渠道,通過“候鳥式”聘任、兼職兼薪、技術入股、聯合攻關等柔性引才形式,精準引進一批新能源電動車產業公司中層管理及中高端技術人才350名,入庫區內外行業優秀人才250余人。
堅持育用結合 推動產才融合
在廣西方泰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研究中心,電動車新型電池正在研發中。“得益于政府大力推進科創平臺建設,公司內大量資深機電專業人才有了施展才華的地方,開發和生產的智能環保型電動車得到了群眾認可和好評,創新創造活力得到了有效激發。”廣西方泰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桂娟表示,2023年,該公司生產電動車33507輛,實現產值3913萬元。
港北區堅持育用結合,搭建創新創業平臺,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加強電動車企業與廣西大學、貴港市產業技術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戰略合作,促進產品研發、科技孵化、人才培養等創新發展,促成發明專利200多件。該區堅持以重大創新平臺涵養人才,建立新能源電動車貴港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10家,定期開展“項目揭榜掛帥”技術攻關活動,在新能源電動車技術研發、產業生產一線,由中級技術人員、高技能人員、技術專家組建項目攻關團隊16個。針對“新國標”實施要求下的新能源電動車續航、電動智能化等難題,項目攻關團隊進行技術攻堅,促進電動車企業零部件配套、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港北區新能源電動車零部件配套率、智能化水平均排在全國前列。去年,該區共開展項目揭榜實訓活動6次,推動科技成果轉化15項以上,帶動300名中級技術人員成為關鍵操作崗位上的技術骨干,加速培育一批技術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2023年,港北區電動兩輪車產業集群獲評2023年自治區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廣西綠源電動車有限公司獲評自治區工業龍頭企業、廣西數字化車間,廣西愛瑪車業有限公司獲評廣西第一批鏈主型龍頭企業、廣西數字化車間、自治區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
優化服務保障 營造優質環境
“港北區的人才服務十分貼心,不僅主動幫助我落實高層次人才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創業等政策待遇,還給我提供技能提升培訓的機會,讓我受益匪淺。”畢業于南昌工程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婁義廳,2018年入職廣西愛瑪車業有限公司。如今,他已經成為廣西愛瑪車業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主任,是企業產品技術攻堅的骨干力量之一。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支撐。港北區做好人才引進“后半篇”文章,突出全要素保障,做好全過程人才服務工作,不斷創優“近悅者來”的人才發展環境。
港北區持續做好人才服務工作,不斷強化資金支持,建立人才專項經費,為人才提供創業啟動資金、科研經費和福利待遇等方面支持,全面落實高層次人才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創業等政策待遇,讓人才感受到家的溫度。一方面,在人才禮遇上“超常發揮”,成立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高層次人才服務專員制度,處級領導干部率先垂范聯系對接企業、服務優秀人才;另一方面,組建電動車行業規范化管理工作專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專班等,安排行政經理、副經理跟蹤推進重點項目,選派10名工業特派員專業化服務企業和項目,定向服務人才300余人次,打造服務人才和產才融合發展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