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剛裝修一年,就遭遇樓下鄰居私自拆除承重墻,導致自家房屋墻壁出現不少細小裂紋,上海浦東某小區居民葉女士直言自己“太倒霉了”。她向當地住建部門反映情況后,跟隨執法人員來到鄰居家,只見屋內一片狼藉,客廳和臥室之間的墻被砸出一個1米多寬的大洞,露出里面的紅磚。(6月3日《法治日報》)
有關私拆承重墻已有了太多案例和教訓,但私拆承重墻的險情依然時有發生。一些業主(或裝修、設計經營者及其從業人員)把私拆承重墻的警鐘聲當成了耳旁風,根本沒把承重墻的安全性當回事,沒有看清承重墻的法律紅線和安全紅線,很容易抱著無知者無畏或者僥幸心態,向承重墻掄起“大錘”。同時,相關監管部門、物業服務單位等在監督檢查以及處置投訴舉報過程中,也不同程度存在重視不夠、責任心不強、敷衍應付和解決問題不徹底、化解風險不達標不到位等情況。
要呵護好承重墻,需要有關部門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引導廣大業主增強法律意識,認識到承重墻的安全重要性,知曉私拆承重墻的危害性和負面法律后果,規范房屋裝修行為和改造行為,并強化左鄰右舍、上下樓層之間的相互監督制約,也需要有關部門建立完善承重墻“一鍵除險機制”。
現實中,有些業主出于自身房屋安全考慮以及樓棟公共安全考慮,投訴舉報了其他業主私拆承重墻的問題,住建等監管部門、物業服務單位雖然介入調查干預,要求涉事業主停止私拆承重墻的行為,進行整改。但涉事業主三番五次搞糊弄式整改,整改措施并不符合安全要求,被破壞的承重墻仍存有安全隱患。
而有關部門偏聽偏信涉事業主的一面之詞,未對整改措施以及承重墻的安全系數進行核驗、評估,或核驗評估流于表面,流于形式,致使承重墻的安全隱患被掩蓋、被漠視。有的監管部門或物業服務單位存在不作為、慢作為等問題,長期不理睬、不解決、不回應民眾的訴求。有的監管部門則習慣于和稀泥,習慣于調解,不愿意動真碰硬,該追究行政處罰責任或刑事責任的也沒有追究。解決好這些問題,對建立完善承重墻“一鍵除險機制”提出了迫切需求。
對承重墻進行安全監管是政府相關部門的主體責任。監管部門應當用責任意識和高效到位監管之“多操心”,換來居民的“少操心”。各地政府應該以12345便民服務熱線為依托,依法梳理明確相關部門、單位對于建筑承重墻的安全監管責任。責任部門在監督檢查過程中發現私拆承重墻的問題線索后,或通過投訴舉報渠道掌握私拆承重墻的問題線索后,應當嚴格按照流程操作,該受理受理,該調查調查,該責改責改,該處罰處罰,該公開公開,該回復回復,確保處置符合法律要求和安全標準,確保追責充分到位,確保承重墻的安全隱患風險被排除化解。
有了承重墻“一鍵除險機制”,居民只需要打一個電話,或發一封郵件,或在政務服務平臺留一條信息,就能摁下有關部門的履職鍵,能實現對承重墻的有效排險加固,并得到滿意的結果。如此,既能對私拆承重墻的行為產生更強的震懾力、制約力,也能給承重墻加一道“責任險”,讓居民吃下一顆定心丸。 (李英鋒) |